勘探师

勘探师

【实证翻译】中国农民工子弟的阶级意识

【实证翻译】中国农民工子弟的阶级意识

导读 农民工子女如何看待不平等?本文作者借助调查问卷发现,农民工子女了解不平等,但大部分给出了错误的归因,在虚假意识的笼罩下无法认清自己的阶级属性。译者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的今天,本文重新强调城乡结构同时也是阶级结构是有其意义的。城-乡结构掩盖的是统治与被统治、殖民与被殖民、剥削与被剥削的二元结构,正如《受压迫者教育学》中强调的,人要靠说出真实的字词来改造世界。 关键词:社会阶级意识;工人阶级;农民工子女;小学教育;中国 译者:ibrida 校对:蓝水 正文 原文:Class Consciousness of Rural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作者:Jiaxin Chen & Dan Wang 发表:2020年 近年来,中国研究中很少关注工人阶级子女的阶级意识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很有可能在未来加入父母的打工群体,成为“中国新工人”。本研究聚焦北京两所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小学,
勘探师
【实证翻译】“当诉求无人倾听,就转战线上”:中国互联网行业反对工作场所性别歧视的“807”劳工运动

【实证翻译】“当诉求无人倾听,就转战线上”:中国互联网行业反对工作场所性别歧视的“807”劳工运动

导读 这篇文章介绍了2021年发生在中国的一起在线请愿运动,6000多名员工签署了一份在线请愿书来对抗互联网行业中存在的职场性别歧视。在官方公会和妇女组织的缺位下,这场自发的运动争取到了一定的权利:涉嫌性骚扰的嫌疑人被开除,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的工作组也建立了起来。如同文章所说,女性权利意识的提高为劳工行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法性,我们应该意识到,处于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女性正在用她们的行动来创造新的反抗方式。性别歧视与职场压迫是存在同构的,译者认为,我们应该反思在传统的劳工行动存在的男性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意识形态残余——一种新的团结是可以被塑造的。 关键词:996、职场性骚扰、互联网工人、数字经济、劳资关系、劳工维权 译者:John Lenin 校对:石榴 正文 原文:“When nobody listens, go online”: The “807” labor movement against workplace sexism in China's tech industry 作者:Hong Yu Liu 发表:
勘探师
【数据新闻】“失踪”之后,法庭之上:赴日技能实习生和中介在国内法庭纠纷的案例分析

【数据新闻】“失踪”之后,法庭之上:赴日技能实习生和中介在国内法庭纠纷的案例分析

核心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动者前往海外工作。这些工人们往往在国内与劳务中介签订合同,由中介代理联系海外雇主。尽管工作地点在国外,ta们仍然受到国内中介的控制与管理。 本文专注前往日本进行短期劳动的技能实习生。技能实习制度下工人基本无法转职,维权成本高,回国也会面临中断合同导致的中介索赔,因此在公司遭遇不公待遇后不少工人选择“失踪”。当日方公司失踪人数达到一定程度,公司和监理团体就有可能被取消接收技能实习生资格。但在跨国移工的交易过程中,日方受到的损失会通过对中方中介进行索赔或者惩罚,中介再通过诉讼工人及家属来再次转嫁到工人身上。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日方公司和中介利用两国法规的差异完成了剥削工人的共谋,在工人处于证据弱势的前提下,司法系统的缺少作为让中介更加猖獗。而工人在这个跨国的过程中被“一鱼两吃”,在日本难以维权,回国面临着高额诉讼,被夹在系统之间动弹不得。 关键词:技能实习、劳务中介、劳动法、海外劳工、日本 作者:等闲、眼睛 编辑:眼睛 *本文为“解读劳动”数据新闻营成果作品 技能实习生为何“失踪”? 技能实习制度在名义上是一种让外国人通过在日本的工厂、建筑工
勘探师
从数据看劳工NGO的十年衰变:全面服务化、遭遇与遗憾

从数据看劳工NGO的十年衰变:全面服务化、遭遇与遗憾

近年来,中国的劳工非政府组织(NGO)经历了显著的转变,维权与面向工人活动方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服务项目。由于国家对于劳工NGO的打压、政府购买服务的引入以及企业公益投资的增加,劳工NGO的整体动能、曝光度和影响力远不如十年前。本文分析了新旧劳工NGO在服务对象、行动方式及自我定位上的差异,揭示了背后国家、资本力量的介入,并反思了这段历史经验的遗失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勘探师
【实证翻译】二元土地制度、户籍制和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福利权

【实证翻译】二元土地制度、户籍制和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福利权

导读 为何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步履维艰?作者基于2021-2022年在广州及周边城市的实地调研,指出二元土地所有制是关键原因。该制度使政府能通过土地销售获取巨额收益,同时将城市短期劳动再生产成本降至最低,例如城中村提供了工人廉价的租屋,解决了住房需求,而乡村土地的存在又弱化了打工者获取城市户口的动机。这一结构削弱了地方政府改革户籍制度或向农民工提供福利、社会保障的动力。进城打工者的子女,时至今日仍无法在大城市内平等入学。作为比较,越南的单一土地所有制则促进了户籍改革,但政府本身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也有限。结果,两国都没有为进城工人和其子女提供足够的保障和教育资源。 关键词:流动人口、户籍政策、流动儿童、教育、城乡 译者:小凯 校对:鱿鱼丝 正文 原文:Dualist Land Regime, the Hukou System and the Welfare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作者:Zhihang Ruan 发表:2024年
勘探师
【实证翻译】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界定边界:通过“劳动的多重性“视角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表演者工作

【实证翻译】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界定边界:通过“劳动的多重性“视角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表演者工作

导读 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是全国最贫困的群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汉族城市中产阶级“消费革命”,前往乡村体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旅游项目也变得流行,甚至成为了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的商业项目,以增加财政收入。许多来自当地乡村地区的非汉族居民成为了少数民族表演者,他们和她们穿戴者专门设计的“民族风”服饰,为汉族游客表演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陪同客人吃饭,甚至进行一些有性暗示的服务。 比起其他服务业劳动者,少数民族表演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情绪劳动以满足工作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表演极具刻板印象的少数民族形象,尤其对少数民族女性的想象充满了色情元素,这给表演者的私人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和她们必须重新学习“做”(汉族人期待中的)少数民族,尽管这并不符合他们作为真正的少数民族的成长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调整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以及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以处理工作要求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复杂的张力。有些表演者会利用脱贫、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政府推动的叙事逻辑,让自己的工作显得更加合理。 作为来自乡村的少数群体,民族表演者为汉族城市中产提供期待中的表演,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却被排斥。除了制度上的边界(如
勘探师
【实证翻译】苦痛不均:新冠疫情对中国流动劳工就业的影响概述

【实证翻译】苦痛不均:新冠疫情对中国流动劳工就业的影响概述

导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中国和全世界进入了一个“危机状态”。尽管新冠疫情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的影响,但危机状态下,不同社会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并不一样。本就受到系统性歧视和不平等困扰的农民工群体,在危机状态下也被迫承担更多的负担和损失。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剧了早就存在的城乡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本文作者呼吁对户籍制度进行更加实质性的改革,以便将农民工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并在下一次危机中得到保护。 据研究估计,全国范围内,至少有3000万至5000万的农民工在2020年3月下旬失去了工作,远远超过了本地城市工人。一项在线调查还表明,农村户口人口承受了疫情的巨大压力。在2月下旬时超过90%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相比之下城市户口的流动工人找不到工作的只占42%。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较低的群体失业率也较高。同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工人与实际需要社会保障的工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无论是在整个中国人口中还是在流动工人群体内部,疫情都加剧了此前就沿着城乡户籍线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包括健康、社会保障、收入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本文写作与新冠疫情爆发早期,作者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估
勘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