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与劳动议题媒体监测报告(舆论热搜篇)2023年4月-6月 《中国工人与劳动议题媒体监测报告》通过对社交媒体上中对于工人和劳动议题的记录和报道,来透视互联网上劳动者的处境和现实状况。每季度报告发布,分为舆论热搜篇和网络媒体篇。本报告为舆论热搜篇,旨在通过对中国四个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百度、今日头条、抖音——2023年4月至6月的热搜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深入研究和解析舆论对于中国工人议题的关注度和态度变化。
疫情下的收入损失分析:零工、劳务派遣人员风险为稳定雇佣者的1.7倍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早期(2020-2021),年轻人及有家庭者遭遇更高风险的收入损失,农村户口、低文化教育和低收入群体同样会因疫情而遭受更高风险的收入减低。也就是说,原本影响社会公平的人群结构性差异,在疫情流行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剧和恶化。针对雇佣身份的数据分析表明,雇佣结构的非正规化演变、不稳定化会加剧个体经济处境的脆弱性,令劳动者在疫情期间遭遇更大几率的经济损失。相应地,疫情加剧的经济不平等,也正在悄然加剧民众个体对于政治、社会和个体生活的不满和消极态度,这些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助燃剂。
数据显示中国最低工资近年来增长停滞,增长率仅10年前的一半 自2015年起,各省最低工资调整趋于停滞,上调频率下降,增长率降低。一方面,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频率已由原来的至少两年一次,变为至少三年一次,甚至在疫情期间全面停滞。另一方面,最低工资的年均增长率也大幅下降,平均增长率由2013年的约14%左右降到2022年仅有5%左右。此外,最低工资增长率也在2017年后开始低于人均GDP增长率,经济增长成果无法被基层劳动者共享。
职业间及职业内部收入分化程度近年来持续扩大:富者越富,贫者薪资增长停滞 2018-2021年间,不同行业的基层劳动者间出现了收入分化,第二产业工人(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的工资收入增长率大幅领先第一产业(农林渔牧)和第三产业(服务业)。2021年最新数据中,第二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长率较第一产业高3.64%,较第三产业高1.65%。另外,在同一职业内部,高工资收入劳动者和低收入劳动者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富者收入越来越高,低收入者薪资成长几乎停滞。服务业各职业内部分化最严重,收入为前10%劳动者的工资为后10%劳动者工资的3.66倍。
中国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达20.4%,接近OECD国家平均值2倍,东亚、东南亚国家中第三高 2023年4月,中国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统计(201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20.4%。我们比较中国与OECD发达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变化情况,发现虽然2022年疫情后同样都经历了青年失业率飙升,但是在疫情过后OECD国家青年失业率已经恢复到较低水平,而中国青年失业率却继续攀升。另外,我们还比较了东亚、东南亚14国的2022年青年失业率水平,发现中国高居第三名,仅次于文莱、蒙古。
货车集体停运、趴窝?司机们如何看待抗议行动与低运费困境 4月初,一些货车司机在社交媒体上呼吁集体停运,以抗议当前低运费所导致的生活困境。然而,这一号召并未得到所有司机的一致响应,也未形成大规模的各地串联行动。本文通过抓取货车司机社群线上互动数据,重点分析货车司机对于停运的态度和自身处境的认知。数据显示,总体上支持停运的司机较多(44.75%),但仍有21.6%的司机出于团结困难、贷款家庭压力等原因反对停运行动。司机们对于行动的支持度亦存在地域差别,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司机对于行动支持比例明显低于其它省份。此外,司机们对于当前困境根源的理解也存在分歧,平台垄断、市场竞争、贷款购车、油费和过路费高昂以及交警滥罚款等问题为多数司机提及的困境。
2023年“两会”劳动提案回顾:基层工人视角缺乏,聚焦养老生育就业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共有66件与劳动议题相关的建议或提案获得媒体报道。大部分提案看似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名,但却大多围绕在生育、养老、大学生就业等三个热门议题;对于改善具体劳动条件的建议(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劳动合同、职场压迫等)则是凤毛麟角。此外,大部分提案局限于白领视角,缺乏对基层工人的关注。参与提案的两会代表中,具有劳动者背景的仅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