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翻译】管制劳务派遣: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是一篇2018年的旧文,但其中提到的劳务派遣、外包在今天却被滥用得更加严重。当时,劳务派遣工人数量已经增长到超过4000万,越来越多工人陷入无保障的临时工地位。国家不得不出手管制,人社部发布了《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要求企业在2016年之间将劳务派遣人数控制在10%以内,并且,劳务派遣员工需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因此,这篇文章的题目才会是“猫捉老鼠的游戏”,猫是劳动部门,老鼠是企业。
【实证翻译】去产能政策下,内蒙古民营煤矿关闭后工人被无声抛弃 这篇文章聚焦在去产能政策时期,比较在煤矿关停浪潮的大背景下国营和民营煤矿工人的遭遇。主流媒体常常报道国有企业职工在煤矿关闭后有很高的再就业率,但却鲜少报道民营煤矿工人的出路。而后者恰恰是煤矿关闭后最受影响的群体。农村户口阻碍了这些工人转岗进入国营煤矿。他们与煤矿也没有签正式的劳动合同,导致被解雇时孑然一身,没有社保也没有补偿金。政府、司法部门更是对工人关上大门,不提供任何再就业协助或法律救济。如今,为了补足能源需求,许多内蒙古的民营煤矿开始重新运作,但工人们的处境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货车集体停运、趴窝?司机们如何看待抗议行动与低运费困境 4月初,一些货车司机在社交媒体上呼吁集体停运,以抗议当前低运费所导致的生活困境。然而,这一号召并未得到所有司机的一致响应,也未形成大规模的各地串联行动。本文通过抓取货车司机社群线上互动数据,重点分析货车司机对于停运的态度和自身处境的认知。数据显示,总体上支持停运的司机较多(44.75%),但仍有21.6%的司机出于团结困难、贷款家庭压力等原因反对停运行动。司机们对于行动的支持度亦存在地域差别,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司机对于行动支持比例明显低于其它省份。此外,司机们对于当前困境根源的理解也存在分歧,平台垄断、市场竞争、贷款购车、油费和过路费高昂以及交警滥罚款等问题为多数司机提及的困境。
【实证翻译】研究表明工厂应用机器人后显著增加工人加班时间和精神压力 所谓的“机器换人”或智能化生产如何在具体地影响工人的劳动,仍然缺乏详细的调查研究。它们让工人的工作更轻松、更简单了吗?让工人的压力减轻了吗?这篇研究透过对北京一家工厂工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给出的回答可能是悲观的:智能化生产简化了工作任务,提高了这些任务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工业机器人显著增加了工人的加班频率和加班时间。工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也在应用机器人后增加。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加剧了内卷化,并且从宏观角度看,此趋势可能在未来更加严重。
【实证翻译】向临时工转变: 中国制造业中的劳务中介和灵活用工体系 以“返费”为核心的临时工制度是为了工厂方便。如果是临时雇用的话,工厂至少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年度劳动成本。返费看似高额,但要求工人在不同的工厂之间不断寻找高额返费,增加了失业的风险。而且拿到返费需要完全服从工厂管理、保持高强度劳动,临时工在管理上遭遇更严重不公。有经验的工人表示,返费的主要来源是没有缴纳的工人的社保费用。也就是说,工厂和劳务中介把工人应得的社保当作额外奖励来发放。 劳务中介用各种手段规避对工人的劳动保障。这些方法包括签订合同时隐藏返费、用劳务合同取代劳动合同、让工人签署一份自愿放弃社保的声明。劳务中介与工厂的关系从派遣转变为外包,以此规避《劳务派遣暂行规定》。
2023年“两会”劳动提案回顾:基层工人视角缺乏,聚焦养老生育就业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共有66件与劳动议题相关的建议或提案获得媒体报道。大部分提案看似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名,但却大多围绕在生育、养老、大学生就业等三个热门议题;对于改善具体劳动条件的建议(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劳动合同、职场压迫等)则是凤毛麟角。此外,大部分提案局限于白领视角,缺乏对基层工人的关注。参与提案的两会代表中,具有劳动者背景的仅3.5%。
【实证翻译】为何加班?对于中国实际工时演变趋势和其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 我们选取这篇文章作为劳动实证论文翻译系列的第一篇,因为其系统性地回顾整理了中国工时研究的主要成果:(1)农民工工作时长在既往研究调查中普遍位于每周65小时左右,远高于其它职业。(2)就业率和失业率是推动员工工作时间增长的首要因素,增加工作时间是个人避免失业压力、确保生存需要被满足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中国人对加班工作仍处于刚性需求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