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间及职业内部收入分化程度近年来持续扩大:富者越富,贫者薪资增长停滞

2018-2021年间,不同行业的基层劳动者间出现了收入分化,第二产业工人(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的工资收入增长率大幅领先第一产业(农林渔牧)和第三产业(服务业)。2021年最新数据中,第二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长率较第一产业高3.64%,较第三产业高1.65%。另外,在同一职业内部,高工资收入劳动者和低收入劳动者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富者收入越来越高,低收入者薪资成长几乎停滞。服务业各职业内部分化最严重,收入为前10%劳动者的工资为后10%劳动者工资的3.66倍。

职业间及职业内部收入分化程度近年来持续扩大:富者越富,贫者薪资增长停滞

核心发现:2018-2021年间,不同行业的基层劳动者间出现了收入分化,第二产业工人(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的工资收入增长率大幅领先第一产业(农林渔牧)和第三产业(服务业)。2021年最新数据中,第二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长率较第一产业高3.64%,较第三产业高1.65%。另外,在同一职业内部,高工资收入劳动者和低收入劳动者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富者收入越来越高,低收入者薪资成长几乎停滞。服务业各职业内部分化最严重,收入为前10%劳动者的工资为后10%劳动者工资的3.66倍。

关键词:工资收入、贫富差距、分配不平等

作者:苦海女神龙


高速增长的经济是中国近30年来的主要成就。对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来说,历年来的薪酬增长、收入上升则是经济发展对于普通人民来说最直接的受益体现。但是近年来,许多批评认为虽然国家经济总量发展迅速、GDP节节高升,但是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经济增长的分配并不公平,对于基层劳动者来说收入反而长期停滞。政府主张的“共同富裕”与“公平分配”经常与劳动者的现实感受相违背。

最典型的当属每年平均工资公布时许多网络平台上民众的吐槽。例如,今年5月公布了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就业平均工资为92492元,平均每月7707元,网络上不少“工资被增长”、“我又拖后腿了”、“平均工资不代表我”的声音。在统计学中,如果平均工资高于大部分人的工资,这往往意味着工资数值的变异数更大、分布更离散、工资的极高数值越多。也就是说,工资收入的分化程度、差距可能在扩大。更具体的相关问题包括:

  1. 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收入差距是否在扩大?
  2. 不同产业、行业职业间的工资收入是否出现了分化、不平等?
  3. 同一行业、职业内部的劳动者工资收入是否也在出现两极分化?

这些问题都与收入的分化、不平等相关,本篇文章将利用人社部2018-2021年最新的“全国企业薪酬调查信息”主要回答2、3两个问题。根据政府网站说明,这一调查数据涵盖了包括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企业从业人员,并且区分了劳动者的不同分位值工资数据,对于了解收入分化情况尤其有帮助。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各行业的基层劳动者,所以排除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等白领职业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本文所呈现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中的职业中类,且都是该行业的基层、一线工作者。

产业间工资收入分化:第二产业工人收入高,薪资增速领先第一、第三产业

上方散点图呈现了各职业薪资增长水平和工资高低的关系。纵轴为2021年工资总收入中位数,横轴为2018-2021年三年收入中位数增长率。出现在右上角意味着高工资与高增长率,左下角则是低工资和低增长率。相较于平均值数据,中位数工资和增长率能更好地说明该职业工人的实际收入状况。

总体来看所有职业的分布趋势,散点图中各职业的收入中位数与薪资增长率呈些许的正相关。近年来收入显著增长的职业大多薪资水平也较高,这一趋势若持续,势必会加重各行业间的薪资两极分化和收入分配不均。

另外,我们将各职业工人依照产业类别分为第一产业(农林渔牧,图中黄色)、第二产业(制造、采矿、建筑业,图中深蓝色)和第三产业(各类服务业,图中绿色)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第一产业工人的薪资大多集中在左下角,低工资同时也是低增长;第二产业主要为各式制造业工人,除了铁路、船舶、航空设备制造职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外,其它职业在分布上都比较接近,处于较高年薪、较高增长率的范围;第三产业工人的薪资和增长率分布较为离散,既有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这种高薪或高增长职业,也有居民服务、批发零售等偏低薪低增长率的职业,但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和增长率优于第一产业,但较第二产业工人更差。

接下来,我们具体比较了各职业、行业的年薪中位数增长率,仍然能看到这样的跨产业的薪酬增长不均。黄点越靠右意味着增长率越高。

下面的条形图展示了各产业工人三年间的平均年薪中位数增长率。第二产业工人在2018-2021期间年薪增长率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人,这意味着第二产业工人的收入与第一、第三产业工人的收入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另外,2019-2020年间各职业年薪普遍增长率低落,这与2020年初新冠疫情下全国经济活动停摆衰退密切相关。

与产业间薪资收入逐渐扩大相关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各产业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工人人数在这几年间呈现停滞、甚至萎缩下降的趋势,越来越多劳动者选择走向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下方图表)。但等待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却大多是没有增长前景并且低薪的职业。这样的就业人数分布会让产业间的收入分化更严重。

各职业间工资收入分化:随整体薪资水平上升,不同职业的工资水平的离散程度增加

下图直观地显示了每年所有职业(不分产业)年薪中位数的分布频率情况。纵轴数值越大代表聚集在此年薪范围的职业数量越多。从2018到2021年,频率分布曲线都较之前更右偏,期望值(每年各职业平均年薪中位数,用虚线表示)更高,这表明整体薪资的水平是在上升的。但同时,分布曲线的离散程度也在变大,频率高的峰值在降低,甚至隐约出现了双峰(2020、2021年数据),这意味着不同职业的工资分化也在随着薪资提高而增大,偏高收入的职业和偏低收入的职业间的差距在增加。需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四年间的数据,然而在这么短时间段内,我们就观察到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出现显著分化,未来该现象可能更明显。

各职业内部:富者越富,贫者薪资增长停滞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同一职业内部的薪资差距时,同样也看到了收入分化的迹象。甚至,其问题更赤裸:职业内的低收入者四年来薪资收入几乎停滞,而高收入者的收入仍然在大幅增加。

下图鲜明地展示了这4年里各职业不同分位年收入的均值的变化情况。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同行业的高薪者和低薪者间收入差距本就十分明显,而这几年间行业内收入差异也呈扩大趋势,2018年高收入人群(可由90%分位值代表)的年薪总额是低收入人群(可由10%分位值代表)的3.25倍,而3年后的2021年此数字则扩大至3.47。

从点的分布也可以看出这个趋势,越在左侧的点(低收入者)四年间向右偏移量(薪资增长)越少,而越靠右侧的高收入者则偏移量更大。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低收入者的薪资增长几乎是停滞的,行业的薪资成长主要聚集在本就高收入人群身上,形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难怪每当平均工资公布,就会引起各行业基层打工人的反感。

最后,我们用各产业中高收入者薪资(90%分位值)与低收入者薪资(10%分位值)的比值来量化呈现职业内部薪资差异在产业间的变化。以下条形图呈现了这几年间不同产业中所有职业的该比率的均值。可见,服务业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薪资差距最为悬殊,最新数据已达到3.66倍。并且,从2018到2021年,各产业职业内部的薪资差异都在扩大中。

结论:薪资增长难掩分配不均

此前的学术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水平居高不下,收入差距在全世界属于较高水平 [1]。中国跨行业工资差距自1988年起持续上升,2008年曾达到峰值,2012年后呈整体缩小趋势[2],但本文通过数据分析表明,至少在2018到2021年这段时间内,国内跨行业和行业内收入不平等又呈现加剧的态势。

这种趋势不仅表现为跨行业和同行业的年薪分布变得愈加分散不均,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结构性的薪资增长的“马太效应”机制:原本收入更高的职业/产业的从业者总体来说有更高的薪资增长率。同一职业内部的高收入者薪资也呈现较高增长率,而低收入者薪资成长则陷于停滞。此外,第二产业的工资增长率也显著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从业者。这种趋势会在不远的未来造成跨行业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

虽然从人社部几年的公开调查数据中难以窥见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全部面貌和内在机理,让我们无法识别造成跨行业以及行业内工资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和制度来源。但即便如此,上述分析也足够敲响警钟,让我们在国家铺天盖地的“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的大好叙事中看清宏观经济现实,在业已消灭“贫困”的中国,为何这几年跨行业薪酬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的成果更难让低收入劳动者受益?何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口号能够在实际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得到印证和落实?

[1] 王询,彭树宏.中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演化与特征[J].中国人口科学,2012,(5):47-55.

[2] 胡正.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173-174.


数据说明:本文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年度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和中国国家统计局,都可从网络直接获得。企业薪酬调查是分层抽样调查,以地区和行业门类为层,层内样本按照与企业从业人员人数成比例的概率抽取。本文的薪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该调查数据对职业的分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职业中类划分。

中国劳动趋势发布文章均欢迎转载!请记得说明来源,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