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专题

【系列专题】劳动者与社保改革

【系列专题】劳动者与社保改革

《劳动者与社会保险》是“系列专题”栏目的第一期内容。在这个栏目中,我们集中翻译了与特定主题相关的论文、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文章,以此更加系统性地为读者介绍和梳理已有文献。我们希望以此更好地掌握当下对中国劳工议题讨论中不同的观点与视角,并在不同文章的相互对比与补充中,找到新的启发。 在经历过工业化洗礼的社会,一旦生活基本离不开商品生产,就出现了一个需求:不能再适应工作强度的年长劳动者,通常需要脱离生产,透过工资以外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生活。现代养老金的需求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从我们的历史检视来看,这一点在中国也并不例外。在这个专题里,我们聚焦在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体制,选取了一系列来自海外学术界的研究文章,从六个不同角度切入,希望让初接触中国养老议题的朋友阅读后能略知其梗概。 改开前城/乡养老体制 中国改开前的养老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构建的阶级性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种所谓现代化的养老金体制,但鉴于不同的生产方式、政治运动、行政能力等,改开前的养老制度向我们展现了与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逻辑有所区别的特征。现有文献的研究大都将这时期的养老体制当做改开后养老
tt
【实证翻译】21世纪社会政策改革:扩大城乡基本保障

【实证翻译】21世纪社会政策改革:扩大城乡基本保障

导读 本文梳理了中国在加入WTO后,党国体制下推动的社会政策改革,重点聚焦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住房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核心制度的演变与实施效果。作者指出,尽管国家财政支出持续增加,改革在表面上实现了“基本保障”普及,但由于制度设计分割化、市场化取向明显,实际保障水平高度不均,尤其对城乡居民、非正规就业群体、女性与农民工等边缘群体明显不利。 文章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威权体制与新自由主义逻辑交织下,中国的社会政策为何未能有效缓解不平等,反而加剧了社会分层与不安全感。作为社保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整个专题进行总结。不仅描绘当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运行图景,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持续的制度改革与社会转型中,真正公平且可持续的保障体系应当走向何方。 关键词:社保,新自由主义,威权主义,不平等 译者:kobayashi 校对:十七 正文 原文:Neoliberalism, Authoritarian Politics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Jane Duckett
勘探师
【实证翻译】中国农民工的照护负担

【实证翻译】中国农民工的照护负担

导读 在医疗和养老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中国的养老系统高度依赖非正式照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非正式照护的责任主要由子女承担。即使老人住院,由于医护从业者的缺乏,仍需要子女承担一定程度的辅助照护工作,这对他们造成很大的负担。在孝道文化的影响下,非正式照护者往往需要承受多重压力。 关键词:养老,农民工,医疗,子女,孝道文化 译者:Zen 校对:石器 正文 原文:The Care Burden of Chinese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作者:Longtao He 发表:2021 年 引言 “照顾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人就得孝顺。”(第一位受访者:女儿,41–50岁,再婚,父亲患病) “我们这一代、我父母那一代以及再上一代,践行孝道的方式几乎是一样的。然而,
勘探师
【实证翻译】流动的劳动与无法转移的养老金:农民工受到威胁的养老金权益

【实证翻译】流动的劳动与无法转移的养老金:农民工受到威胁的养老金权益

导读 在社保“双轨制”下,城镇职工社保和城乡居民社保之间仍然有显著差距——后者的福利水平极低,退休年龄后的劳动者仍需要依靠积蓄、家庭接济或继续劳动以维持生计。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职工社保已经高度普及,而在内陆人口流出省份,居民社保仍占较高比例。这种地域间不平等的情况在当下仍然存在(参见中国劳动数据台)。本文就是在探索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作者认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造成了这种地域间的不平等,减缓了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推进——在人口流入省份,由于缴纳社保人数远高于退休后实际留在当地领取退休金的人数,地方社保基金会产生盈余,从而可以为本地职工提供更好的福利;而人口流出省份只能通过提供缴费更低的居民社保拉高本地社保覆盖率,社保基金不足以支持提供更好的福利。 虽然在文章发布后的十年间,社保全国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方便,但是地域不平等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不仅仅为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当地社保缴纳了大量资金,这些最后会成为本地居民的福利,而他们回乡后却只能领取较低的居民社保福利。 关键词:全国统筹、社保、地方官员、人口流动、社保基金 译者:
勘探师
【实证翻译】高龄建筑工的劳动环境健康风险

【实证翻译】高龄建筑工的劳动环境健康风险

导读 讨论社保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仍在工作的高龄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才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保、养老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描述了50岁以上高龄建筑工。超过半数高龄工人每周工作7天,且每天单项工作时长超过4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工伤事故的发生频率上升,并且工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有所下降。高龄工人继续留在建筑行业工作的意愿极低。 作者同时绘制了新冠疫情后期几类工地的布局,以及工人生活区的模型。作者发现,大多数工人的生活区位于工地内部,且多分散于工地的空隙处,这会导致一些安全隐患。而工地的管理也会限制工人外出行动,导致工人的日常生活基本都在工地内进行。 关键词:建筑工,农民工,健康,工伤,宿舍 译者:深海大鱿鱼 校对:麻薯 正文 原文:Health Risk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Site Environment for Aging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China 作者:
勘探师
【实证翻译】在家乡养老:远离子女、缺乏社会服务,中国农村的制度和文化滞后

【实证翻译】在家乡养老:远离子女、缺乏社会服务,中国农村的制度和文化滞后

导读 回家乡养老是许多高龄农民工无法继续在城市打工后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他们虽然在城市中工作一生,但是很多无法享受当地的社保、医保制度,因此只能依靠家乡的土地。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滞后,回乡养老的老人往往必须面对缺失的社会服务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子女往往是新一辈的城市打工人),这也对传统的孝道家庭文化产生了挑战。 本文用制度和文化上的“滞后”来解释这一现象。里面有对返乡农民工的采访,展现出ta们对自身处境理解以及未来规划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与子女的关系。这些资料值得关注农民工养老问题的读者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退休、居家养老、农村、子女 译者:十七 校对:kobayashi 正文 原文:Aging in Place with Few Children and Social Services - Understanding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Lags in Rural China 作者:Heying
勘探师
【实证翻译】从生产到再生产:中国的养老金抗议与工人集体行动的变化特征

【实证翻译】从生产到再生产:中国的养老金抗议与工人集体行动的变化特征

导读 在中国,在劳动力的老龄化与养老金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关乎养老金的工人行动愈发多见。本文以制造业密集的珠三角地区为例,详细记叙了两个工厂工人养老金抗议的案例。在理论方面,本文敏锐地意识到“养老金”在“再生产”范畴中的特殊性,拓展了劳工行动的理论框架,并以图示形象地展示。总的来说,本文无论是实例、采访,还是理论框架都对工人集体行动的研究颇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集体行动、劳动过程理论、养老金、再生产 译者:草莓奥利奥 校对:Lope 正文 原文:From production to reproduction: Pension strikes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rkers’ collective action in China 作者:Elaine Sio-ieng Hui, Chris King-chi
勘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