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群体运动与情绪的政治:2014-15年深圳庆盛女工罢工运动综述

群体运动与情绪的政治:2014-15年深圳庆盛女工罢工运动综述

导读 2014-15年深圳庆盛工厂中由中年女工们主导的两次罢工行动是珠三角当代工人运动史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政府自2011年出台《社会保险法》后农民工为自身合法权益抗争,开展自卫性集体行动的先行之例。从结果上来看,这次罢工称不上“成功”:工人们的合法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身体与精神都遭受了资方与政府的双重暴力镇压。但抗争过程本身对于女工们主体意识的唤醒依然值得回顾与讨论,事实上这在任何进步的集体行动中都是必要的准备条件。从情绪政治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庆盛罢工事件的起因源于中年女工们对于“老无所依”的恐惧,这样的情绪进一步由工厂搬迁后潜在的裁员操作被激化,最终成为集体行动的推动力。当然,从情绪的角度去观察工人运动,更会反观到情绪本身的无序与混乱,特别是当个体在经历与外部失衡的权力结构激烈困难的斗争时,情绪动力也会在相当短的时间中就变成维持运动的阻力,这也是普遍困扰工人运动组织者的问题。这篇文章希望从现存的资料与研究出发,尽可能还原当时庆盛女工们在罢工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呈现运动过程中个体的情绪与选择,从而为未来可能的抗争提供思考。 编者认为两个可以被更多思考的问题在于:1)在线上社交
tt
【实证翻译】中国农民工的“权利觉醒”:超越代际视角

【实证翻译】中国农民工的“权利觉醒”:超越代际视角

导读 2010年代华南地区罢工潮,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个疑问:自发性的罢工,或者在绝境下引起的富士康“连环跳”惨剧,是否意味着上一代农民工“任劳任怨”的形象,来到新一代已然褪色?本文作者在广东进行的问卷调查,尝试比较不同代际农民工的权利意识以及理想的工作条件。调查结果指出,虽然新一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更了解加班和工资方面的权利,但整体仍不见得非常显着的“觉醒”。相对而言,同一时期并不乏以中老年员工为主体抗争,例如社保、经济补偿金抗争等。 当年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在也逐渐步入中年。他们的现况是怎样,会走上与他们上一代一样的路吗?这可能是值得探索的议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权利觉醒,生产关系,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最低工资,工时 译者:小凯 校对:石器 专题导言 在中国,罢工从来没有被政府允许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没有行动的可能。从2010年南海本田罢工,到2014年裕元上万工人停工,再到近年技术行业的网络串联,工人的集体抗争以各种形式持续出现,穿过禁令、越过工会,成为这个时代不容忽视的基层声音。
tt
【实证翻译】中国的阶级斗争:珠三角农民工罢工个案研究

【实证翻译】中国的阶级斗争:珠三角农民工罢工个案研究

导读 在“世界工厂”的光鲜背后,支撑中国制造奇迹的是成千万上亿的农民工。他们拿着低工资,忍受长时间劳动,却往往没有工会等正式组织的保护。在“工人阶级已死”的主流论调下,作者试图探索的问题是在拥有世界上最大工人群体的中国,即便缺乏有效阶级组织,工人阶级身份认同是否正在自发地形成,并转化为阶级运动。 通过对2004年、2007年在深圳宝安发生的两起罢工事件的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在全球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工人们因恶劣的劳动条件和制度性压制被进一步推向抗争的前线。他们通过集体停工、抗议,争取加薪和改善待遇,这些行动不仅挑战了用人单位,也让政府不得不回应。政府对独立工人组织的态度暧昧,使得工人运动难以形成,但频繁爆发的罢工与劳动争议迫使管理层和政府不断做出让步,从而推动了工作条件的逐步改善。这篇文章突破了“身份政治”主导的研究视角,重新肯定了阶级在理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展示了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在中国的现实和潜力,是一篇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的重要文本。 关键词:珠三角,阶级,身份,罢工,工人抗议 译者:Allen 校对:17 专题导言 在中国,罢工从来没有被政府允许过。
tt
【系列专题】劳动者与社保改革

【系列专题】劳动者与社保改革

《劳动者与社会保险》是“系列专题”栏目的第一期内容。在这个栏目中,我们集中翻译了与特定主题相关的论文、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文章,以此更加系统性地为读者介绍和梳理已有文献。我们希望以此更好地掌握当下对中国劳工议题讨论中不同的观点与视角,并在不同文章的相互对比与补充中,找到新的启发。 在经历过工业化洗礼的社会,一旦生活基本离不开商品生产,就出现了一个需求:不能再适应工作强度的年长劳动者,通常需要脱离生产,透过工资以外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生活。现代养老金的需求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从我们的历史检视来看,这一点在中国也并不例外。在这个专题里,我们聚焦在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体制,选取了一系列来自海外学术界的研究文章,从六个不同角度切入,希望让初接触中国养老议题的朋友阅读后能略知其梗概。 改开前城/乡养老体制 中国改开前的养老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构建的阶级性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种所谓现代化的养老金体制,但鉴于不同的生产方式、政治运动、行政能力等,改开前的养老制度向我们展现了与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逻辑有所区别的特征。现有文献的研究大都将这时期的养老体制当做改开后养老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