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翻译

理解工人处境需要一手的深入调查和以事实材料为基础的分析,这在学术界被称为实证研究。因为国内研究环境不佳、空间有限,许多优秀的关于劳动、工人的实证研究以英文进行撰写发布。我们会推介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翻译。
【实证翻译】普惠、非缴费的农村社会养老金有意义吗?

【实证翻译】普惠、非缴费的农村社会养老金有意义吗?

导读 本文作者介绍了中国2009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该制度主要面对没有参加职工保险的农村居民,自愿参加,需要居民缴费满15年才可以领取社保。作者认为,尽管新农保在缓解农村贫困方面有一定成果,但限于养老金水平极低,甚至远低于国家和联合国制定的贫困线标准,因此无法真正解决农村居民老年生活的开销。由于参保人需要缴费满15年才能领取福利,这对很多农村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让他们无法参保,而且有些县在文章发布时还没有推行新农保,导致参保率不足。 虽然新农保覆盖率在近年持续上升,但现在多个省份退休金仍然不到每人每月200元,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而机关与事业单位职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不同群体间养老金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现象。占总人口62%的农村居民到手的养老金总额,与占总人口2%的公务员相同。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将中国的养老保险与其它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对比。这些国家人均GDP与中国相当,也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而它们的案例一个无需缴费,可以覆盖所有居民,且福利标准在贫困线以上的社保体制是可能的。比如巴西,人均GDP虽让比中国略高,但是已经建立了基本覆盖全体公
眼镜
实证翻译文章索引

实证翻译文章索引

《中国劳动趋势》的学术论文翻译栏目由2023年3月份刊登第一篇文章开始,现在已经持续接近两年了。今年年初,我们为这些翻译文章作了一个年终盘点。这一年多以来,我们一共刊出了45篇文章。作为一个编辑上尚不成熟的栏目,在文章选取上仍显得有点松散。更多时候是成员间在日常的阅读中选取一些有意思的外语文章,翻译并享给读者。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能作一个简单的整理,按照它们集中关注的议题、写作角度,分类并製作成索引让大家检索。我们粗略地把这些文章分为五个大类 —— "劳动体制"、"劳动市场"、"个别行业研究"、"工人群体"和"工人行动"。希望除了便于寻回文章外,也是对于《劳动趋势》当下编辑方针的一个纪录。 继往开来,为了更充实翻译栏目的内容,我们即将迎来一段改版期,在更新频率和文章主题上都会有所改变。敬请读者期待! 整理:缭凌、Zen、小凯、17 001 劳动体制 “宿舍劳动体制”、”拆分型再生产体制”、”分包劳动体制” ⋯⋯ 自2000年代以来,”劳动体制” 成为了学术界研究农民工常用的关键词,一直延续至今。我们无意为此词彙提供完整定义。重要的是,以此为重心的研究,都忠实地纪录了工人
眼镜
【实证翻译】90年代广州的养老金改革

【实证翻译】90年代广州的养老金改革

导读 1980到1990年代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每个地区的经济环境不同,地方政府各自采取了不同做法,可谓是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句话的体现。要穷举各地的改革历程,大概不是翻译计划能乘载的份量,但周永新和许月宾对于1980年代广州市养老金改革的记载,是一个具参考价值的例子。作为港台外资进驻的第一站,又有著旧制度留下来的各种企业所有制形式,要如何在保障旧国企员工的养老金权利,又能将外资和私企纳入新的养老金系统,是最重要的问题。周、许二人在纪尾点出的问题,一直延续至2010年代,结果是外来务工者到临近退休年龄都还是难以纳入城市养老保险系统。 关键词:社保、广州、市场改革、临时工、90年代 译者:小凯 校对:石榴 正文 原文:Old-age Pension System with Guangzhou Characteristics (来自:Socialist Welfare in a Market Economy: Social Security Reforms in
眼镜
【实证翻译】养老金改革之后:导航中国的“第三轨”

【实证翻译】养老金改革之后:导航中国的“第三轨”

导读 现今我们面对的养老保险制度,可说是1990年代改革下的产物。在这次改革前,城市央企、省级、市级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形式就业的群体,都分别处于不同的养老金管理系统当中。然而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系统的尝试,却是以巨大的社会变故为背景的——不同地域的经济条件各走极端、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面对不同命运,使各地的地方政府各自有不同考虑。时至今日,各地养老金稳健程度不一的问题,依然是养老保险体制的难题。 Mark W. Frazier 多年来观察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变化。2004年发布的这篇论文,透过与官员访谈,纪录了养老金系统“统一”和“放权”之间微妙的张力。具体而言,省级和市级政府保留了多少权力,还是要走到各地的改革过程里看。然而 Frazier 这篇概览式的文章绝对可作为一个探究的起点。 关键词:社保,地方财政,养老金,退休 译者:小凯 校对:泡芙 正文 原文:After pension reform: Navigating the
眼镜
【实证翻译】1949年至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社区的农村福利体系

【实证翻译】1949年至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社区的农村福利体系

导读 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恒常的问题。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抑或政治任务,各国各政府均有创制帮助弱势群体的福利体系的实践或尝试。 1949年至197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其中,中国和中国人民历经了三年恢复、土地改革、大跃进、公社化、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激荡的历史进程。 本文用较为客观的语言追溯了1949年至1979年中共农村地区福利体系的创制与演变。中国共产党自1950年代早期开始寻求在农村地区建立福利体系。尽管随着不同的政治运动,福利体系的名称、行政的层级有所改变,其有一点特征贯穿始终,即去中心化,包括层级较低和实践不统一。 作者整体的文风是客观的阐述,但其中难免有一些显示自己政治倾向的表述。而这些表述可能并未得到很好的论证,交由读者自行权衡。 关键词:社保 译者:Être 校对:小凯 正文 原文:The Community-Based Rur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9 作者:John Dixon 发表时间:1982年
眼镜
【实证翻译】从劳动保险到单位福利:1953-1978年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实践

【实证翻译】从劳动保险到单位福利:1953-1978年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实践

导读 社会保险制度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再分配制度,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的一部分,也展现了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是如何管理国家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本文基于冷战时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阵营”二分的视角,试图较宏观地梳理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中国劳动保险制度,是如何继承借鉴于苏联经验,又逐渐在国内因为行政资源的匮乏、与苏联关系的变动,以及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而最终瓦解并降格成为企业内部的保险制度。 文章对于劳动保险制度在具体的现实实践中遭遇的矛盾,尤其是其与政治之间的互动的描述是宝贵的。比如作为工人福利,剥夺反动分子的社保待遇是一种可行的专政手段;社保与国家集中工业化建设的关系;对社保设计上生硬照搬苏联模式的批判以及反批评;文革时期合同工、临时工为首的造反派反对社保待遇的不平等......这些都提示我们不应单独地把社保问题从整体的历史情景中隔离开来看待。但作者在叙述上过于依赖冷战意识形态对立的史观,以及对中共实践过于机械的看法(认为中共实施劳动保险的目的主要是迎合社会主义阵营、维护政权稳定、刺激工人投身生产等),还需读者自行批判性阅读。 关键词:社保、苏联模
眼镜
【实证翻译】在工作中了解薪酬:实现薪酬透明的劳动过程

【实证翻译】在工作中了解薪酬:实现薪酬透明的劳动过程

导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薪酬模糊化是支配工人的一种有利手段”。对于工人而言,糟糕的不仅仅是过低的或者被无故克扣的工资数量,而是被剥夺了对于自己工资明细和工资组成以及如何计算的知情权。这不只是涉及企业通过少发工资来降低成本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资本主义对于劳动力要求一种本质上的支配,要求对劳动者生产过程的完全把握。 这篇文章拒绝把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视为一种出于雇主立场的管理学行为结果,而是在承认劳资关系不平衡的基础上,从一种动态的、对抗性的角度,考察薪酬措施,强调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反抗和不满如何影响薪酬透明度。 通过对三家工厂进行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尽管薪酬沟通是单向的,且工人只能得到有限的个人的工资信息,但工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私下建立交流和信息共享,以及通过社交关系,最后是用脚投票离职等方式来增进对薪酬体系和措施的了解,从而拒绝顺从现有的不透明的薪酬机制。然而这种反抗同时受着来自管理层的制约。无论是更加碎片化和复杂化的绩效考核系统,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官僚主义手段,以及日常工厂内的监督,都可能阻碍工人通过个人的尝试去理解工资。同时,过高的劳动流动率和集体谈判平台的缺失,也使这些反
眼镜